wan123

“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wan123 食品检测 2025-05-15 6636浏览 0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李莹 记者靳华)5月11日,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承办的2025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系列科普行动在北京举办。在下午召开的专题会中,与会代表围绕“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本次专题会是2025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系列科普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食品安全科普教育纵深发展的战略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通过践行“大食物观”和激活“新质生产力”为食品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已成为当下亟待探索与解答的关键课题。为此,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以及知名企业的代表,他们带着丰富的经验、前沿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齐聚一堂,共同为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2025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系列科普行动活动现场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王琪主持会议;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理事会章程修订事项进行说明;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君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晓明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葛毅强,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处副处长顾海丰致辞;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产业科技处处长王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社长朱长学出席会议;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理事会理事长陈秀华致辞;中国食品安全报社总编辑李涛出席会议;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德舆,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加,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福怀,蜡笔小新食品集团董事长郑育焕,北京鸿昱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丰参与圆桌对话;北京稼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代表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理事会理事单位发言。

“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王琪主持会议

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王琪代表主办方对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媒体同仁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王琪指出,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着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作为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媒体,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始终以守护舌尖安全、传递行业声音为己任,与在座的各位携手并肩,为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会议首先进行了理事会换届与章程修订。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理事会由食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旨在依托报社平台,凝聚力量推动食品行业政策落地、资源整合、创新发展与社会共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对理事会章程修订事项进行说明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理事会章程修订事项。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详细解读了修订内容,涉及总则、成员、加入与退出程序等多个方面。新章程强化了理事会在政策解读、国际协作、行业标杆培育等方面的职能,明确理事单位需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理事会规范化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与会理事对章程修订内容一致通过。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理事会理事长陈秀华致辞

陈秀华致辞中回顾了报社发展历程,他表示自1994年创社以来,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理事会始终恪守章程的核心宗旨,严格遵循“科学监督、公正发声、服务民生”的原则,将食品安全事业作为立身之本。30年间,参与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推动建立“风险预警-科学普及-问题反馈”全链条服务体系。站在新起点,理事会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严格遵循章程赋予的职责,锚定三大方向:深化咨询服务,配合国家“十四五”“十五五”食品安全规划,聚焦校园食品、农村市场、新兴业态等关键领域,为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与政策宣贯;拓展国际协作,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国际食安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国际先进经验“引进来”;培育行业标杆,联合理事单位,开展“中国食品行业品牌振兴计划”,扶持更多企业成为行业标杆、诚信典范。

北京稼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伟代表理事会理事单位发言

孙伟对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在食品安全领域所作出的贡献高度赞扬,他表示:“感谢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的信任与邀请,代表理事单位发言,让我们有机会与行业同仁共话食品安全新未来。三十载风雨兼程,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始终以‘行业报纸行业办,办好报纸为行业’的初心,架起政府监管、企业实践与公众需求之间的桥梁,为中国食品安全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孙伟分享了稼速科技在食品安全管理、创新研发、品质把控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他强调,“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稼速公司的品牌,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我们深知食品行业连接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更加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与健康。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事业,稼速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份产品,以诚信之责守护每一份责任。”

会议进入“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专题会单元。多位专家围绕政策导向、科技应用与产业实践发表主旨演讲,探讨食品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路径。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总工程师葛毅强致辞

针对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葛毅强提出五点希望:一是要持续加强体系化技术攻关,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敢于探索“无人区”,勇于实现换道超车,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破解制约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二是要强化产业导向,紧密围绕食品产业实际需求,打造多元化、场景化的示范应用,加速技术模式熟化,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三是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 “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畅通技术突破、产品创制、示范应用、产业发展的全链条路径;四是要加强学科交叉、技术耦合、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大力培育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积极开拓新领域、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五是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打造一支跨学科、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快构建与食品科技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平台体系,优化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各类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全面提升食品科技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君茂作主题演讲

孙君茂就《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进行了解读,认为新《纲要》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营养导向,有三个鲜明的变化:从关注特定人群转变到关注全人群的营养健康;从关注大豆、奶类重点农产品转变到关注主粮作物、果蔬等营养强化;从关注鲜活农产品为主转变到更加重视食物加工过程营养保持。他指出,新《纲要》围绕营养型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食物消费以及生活方式调整、食物营养发展的基础支撑,设置了六项重点任务:增加优质蛋白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促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供给和消费;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传承和推广饮食文化;加快构建食物与营养供给保障体系、健全食物与营养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等。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保障,加强营养导向型农业生产,建立营养保全的加工技术规范,配备专业营养师开展膳食指导,避免因烹饪不当所导致的营养素流失;健全食物与营养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晓明作主题演讲

徐晓明认为要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需从“新”和“质”两个核心维度系统把握:“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特征,体现其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形态的根本属性;“质”则强调其高质与绿色属性;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具有显著的“融合性”和“跃迁性”。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食品行业,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模式与新路径。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与发展,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此进程中,“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系统逻辑,为食品安全领域注入强劲动能,推动治理理念、技术体系、产业组织及制度环境的全方位创新。关于发展食品行业新质生产力“四链融合”的新路径,她提出五点建议:以创新链驱动食品安全核心技术突破;以产业链延伸构建食品安全全过程控制体系;以资金链优化激发创新投入与食品市场活力;以人才链协同构建食品安全创新生态;构建“四链协同”新体系,引领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

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主持圆桌对话

最后,专题会进行了圆桌对话。对话环节由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主持,围绕“践行大食物观,拓展食品产业发展新边界”和“激活新质生产力,点燃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两个议题展开。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德舆、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加、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福怀、蜡笔小新食品集团董事长郑育焕、北京鸿昱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丰等嘉宾分别从各自企业的实践出发,分享了在“大食物观”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创新经验和见解。

“大食物观与新质生产力”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圆桌对话现场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分享了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成功经验,强调了数字化技术在乳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从奶牛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消费服务,伊利实现了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德舆分享了物美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宽类窄品”策略优化商品结构,80%农产品实现产地直采,引入智能导购、智能补货系统提升流通效率,精准营销以及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同时以“清洁标签”“透明供应链”响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更高需求。

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加探讨了老字号的创新路径:在传承百年餐饮文化的基础上,如何结合现代消费需求,通过菜品创新,如菜单设计满足“每周25种食材”的营养要求,经营模式创新以及利用智能设备改良传统工艺(如德国万能蒸烤箱精准控温控湿),并通过数据产权登记探索数字化转型来实现创新发展。

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福怀围绕“大食物观下的健康食材创新”议题指出:通过全球优质原料直采体系,突破行业同质化困局;针对森林中尚未被有效利用的可食用资源,进行高值化精加工与功能性转化;将原本无法利用的材料开发为兼具食用价值与健康功能的高附加值食材;对传统食材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海洋+森林+陆地”资源的多元利用。

蜡笔小新食品集团董事长郑育焕介绍了休闲食品的转型策略:针对消费升级推出益生菌发酵果冻、无糖果冻;通过创新产品原料、丰富产品种类以及数字化转型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5G数字化工厂实现生产全流程监控,以智能化检测剔除瑕疵产品,同时以“健康化、跨界融合”重塑果冻品类认知。

北京鸿昱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丰分享了绿色技术解决方案:利用高温热泵技术(120℃蒸煮)替代传统锅炉;冷热联产系统回收冷冻热能量;在食品加工与仓储环节实现40%以上节能率,如福建紫菜加工厂改造后碳排放减少80%。助力食品产业链降低能耗、减少资源浪费,应对碳关税挑战。

会议最后,王金平对圆桌对话进行了总结:一是大食物观是彰显人民性的食物观。要加强食育普及,推动国民健康饮食观念更新;二是大食物观是彰显安全性的食物观。要坚持绿色转型,推动多元食品供给体系优质;三是大食物观是彰显协同性的食物观。要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各行各业责任主体共生;四是大食物观是彰显创新性的食物观。要强化科技赋能,实现现代食品产业科技助产;五是大食物观是彰显发展性的食物观。要培育专业人才,推动未来食品行业持续发力。同时,他认为,“大食物观”和“新质生产力”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各嘉宾的分享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此次专题会适逢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创立30周年,既是对行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未来,报社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凝聚政产学研媒各方力量,以“大食物观”拓展资源边界,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动能,共同绘就食品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壮丽画卷。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