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通过 “实时信号采集→精准信号调理→智能暂降判断→完整数据记录” 的闭环流程监测电压暂降,核心是快速捕捉电压有效值跌落(10%~90% 标称值)并精准量化其 “幅值”“持续时间”“相位” 等关键参数,同时满足 GB/T 30137-2013、IEC 61000-4-30 等标准对暂降监测的精度要求(如持续时间误差≤20ms、幅值误差≤±2%)。以下是分环节的技术原理与关键细节:
一、第一步:信号采集 —— 获取原始电压信号(基础前提)
装置先通过 “电压互感器(PT)+ 采样芯片(ADC)” 将高电压信号转化为可处理的数字信号,确保暂降信号不被遗漏或失真。
1. 电压信号降压(适配采样范围)
核心部件:电压互感器(PT)现场电网电压(如 220V、10kV)远超出采样芯片的输入范围(通常 ±5V 或 ±10V),需通过 PT 将电压按固定变比降压:
低压场景(220V/380V):用微型 PT(变比 220V/5V)将电压降至 5V;
高压场景(10kV):用常规 PT(变比 10kV/100V)先降至 100V,再通过装置内部的分压电阻进一步降至 5V。
关键要求:PT 的 “比差≤±0.2%、角差≤±10′”(A 级装置),避免降压过程引入误差,导致暂降幅值误判。
2. 高速采样(捕捉毫秒级暂降)
核心部件:模数转换芯片(ADC)电压暂降的持续时间最短仅 10ms(50Hz 系统 0.5 个周波),需通过高速 ADC 将模拟电压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确保暂降的每个细节都被捕捉:
采样率要求:≥256 点 / 周波(50Hz 系统下采样率 = 256×50=12.8kHz),高端 A 级装置可达 1024 点 / 周波(51.2kHz);
分辨率要求:≥16 位(如 TI ADS1278),确保能区分微小的电压变化(如 220V 系统下,16 位 ADC 的最小分辨电压≈3.3mV,可精准捕捉 1% 的幅值跌落);
同步采样:三相电压需 “同时采样”(偏差≤1μs),避免相位差导致暂降发生时刻判断偏差。
二、第二步:信号调理 —— 净化信号,消除干扰(确保准确性)
采集到的原始信号可能混入高频噪声(如变频器干扰、雷击脉冲),需通过 “滤波 + 放大” 处理,避免噪声被误判为暂降或掩盖真实暂降信号。
1. 滤波:去除高频干扰
核心部件:低通滤波器(LPF)暂降的核心频率是工频(50Hz/60Hz),需滤除 2kHz 以上的高频噪声(干扰主要集中在 10kHz~1GHz):
类型:采用 “RC 有源低通滤波器” 或 “数字滤波器”(如 FIR 滤波器);
关键参数:截止频率 = 2kHz,对 2kHz 以上信号的衰减≥40dB(确保干扰幅值降低至原有的 1% 以下);
示例:若信号中混入 10kHz、50mV 的干扰,滤波后可降至 0.5mV 以下,不会影响暂降幅值判断。
2. 放大与电平调整(适配 ADC 输入)
核心部件:运算放大器(Op-Amp)降压后的信号可能微弱(如暂降末期电压仅 0.1p.u.,对应 5V 输入的 0.5V),需通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至 ADC 的最佳输入范围(如 ±2.5V),同时调整直流电平(消除零漂):
放大倍数:根据暂降最小幅值设定,确保 0.1p.u. 的电压信号放大后仍能被 ADC 准确识别;
共模抑制比(CMRR):≥80dB,抑制零线与火线间的共模干扰(如电网中的 50Hz 共模噪声)。
三、第三步:暂降检测与判断 —— 识别暂降,排除误判(核心逻辑)
这是装置监测暂降的 “大脑”,通过实时计算电压有效值、对比阈值、判断持续时间,精准识别暂降(排除瞬时扰动、噪声等误触发)。
1. 实时计算电压有效值(判断幅值跌落)
计算方法:滑动窗口有效值法装置按固定周期(如 2ms,即 50Hz 系统的 0.1 个周波)计算电压有效值,公式为:Urms=N1∑i=1Nui2其中,N为窗口内的采样点数(如 12.8kHz 采样率下,2ms 窗口含 25.6 个点,取整为 26 点),ui为每个采样点的电压值。
关键作用:通过 “滑动窗口” 实时更新有效值,可在暂降发生后的 2ms 内捕捉到幅值跌落,避免延迟。
2. 阈值对比:触发暂降检测
预设双重阈值为避免噪声误触发,装置通常设置 “启动阈值” 和 “恢复阈值”:
启动阈值:通常设为标称电压的 90%(0.9p.u.),当计算的有效值≤0.9p.u. 时,触发暂降检测(开始计时);
恢复阈值:通常设为标称电压的 90%~95%(如 0.92p.u.),当有效值≥0.92p.u. 且持续 2 个周波(40ms),判定暂降结束(停止计时);
阈值灵活性:用户可根据设备敏感度调整(如监测半导体光刻机时,启动阈值可设为 0.95p.u.,更早捕捉轻微暂降)。
3. 持续时间判断:排除瞬时扰动
计时与验证逻辑启动暂降检测后,装置开始计时,但需满足 “持续时间≥10ms”(标准定义的暂降最小时长)才认定为有效暂降,避免将 “微秒级瞬变”(如雷击脉冲)误判为暂降:
若计时≤10ms 时电压恢复至恢复阈值以上,判定为 “瞬时扰动”,不记录为暂降;
若计时≥10ms,且期间有效值始终≤启动阈值,判定为 “有效暂降”,开始记录详细数据。
4. 相位与波形辅助判断(高端装置功能)
相位跳变监测部分暂降伴随相位跳变(如电网故障导致),装置通过 “过零点检测” 计算相位变化量(如从 0° 跳变至 8°),并记录为暂降的附加参数(对变频器等敏感设备分析至关重要);
波形畸变判断若暂降时电压波形出现严重畸变(如缺相),装置会通过 “总谐波畸变率(THD)计算” 识别,避免将 “波形畸变” 误判为 “幅值暂降”。
四、第四步:数据记录与存储 —— 完整保存暂降信息(追溯依据)
判定为有效暂降后,装置需完整记录暂降的 “关键参数 + 波形数据”,满足后续故障溯源、影响评估的需求。
1. 记录核心参数(结构化数据)
必录参数(符合 GB/T 30137 要求):
暂降发生时间:精确到毫秒(如 2024-06-10 14:25:30.123),通过 GPS / 北斗授时确保时间戳精度 ±1ms;
幅值参数:暂降最低幅值(如 0.75p.u.)、平均幅值;
时间参数:持续时间(如 35ms)、从发生到最低幅值的时间(如 10ms);
附加参数:相位跳变量(如 8°)、THD(如 5%)、发生回路(如 A 相)。
2. 记录波形数据(原始波形)
波形片段要求装置需保存 “暂降前 5 个周波(100ms)+ 暂降过程 + 暂降后 5 个周波(100ms)” 的完整电压波形,采样点密度与实时采样一致(如 256 点 / 周波):
存储格式:采用标准 PQDIF(Power Quality Data Interchange Format)格式,可被主流电能质量分析软件(如 PQView)读取;
存储介质:内置 SD 卡(容量≥32GB,可存 1000 + 次暂降波形)或工业硬盘,支持循环覆盖( oldest data first )。
五、第五步:时间同步与数据上传 —— 支撑系统级分析
单台装置的监测数据需结合多台装置的信息才能定位暂降源(如判断暂降来自电网侧还是用户侧),因此需实现 “时间同步” 与 “数据上传”。
1. 时间同步:确保多装置数据一致性
授时方式装置内置 GPS / 北斗授时模块,或支持 NTP 网络授时,确保所有监测点的时间戳偏差≤1ms:
作用:当某区域发生暂降时,可通过多台装置的时间戳对比,判断暂降的 “传播路径”(如从变电站→用户侧),进而定位扰动源。
2. 数据上传:实时告警与远程分析
上传方式装置通过以太网、4G/5G 或 RS485 通信,将暂降数据(参数 + 波形)上传至 “电能质量监测主站系统”:
实时告警:上传同时触发本地声光告警(如红灯闪烁)或远程告警(如短信、APP 通知),方便运维人员及时响应;
历史查询:主站系统存储所有暂降数据,支持按时间、幅值、持续时间等维度查询,生成统计报告(如月度暂降次数、最大暂降幅值)。
总结
装置监测电压暂降的核心逻辑是 “快速捕捉→精准判断→完整记录”:通过高速采样和实时有效值计算,确保暂降不遗漏;通过双重阈值和持续时间判断,避免误判;通过完整的参数与波形记录,支撑后续分析。不同等级的装置(A 级 / S 级)差异主要体现在 “采样率(A 级更高)、误差(A 级更小)、附加功能(A 级支持相位监测)”,需根据监测需求选择。
审核编辑 黄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