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123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首农全力保障首都“米袋子”安稳

wan123 食品加工 2025-07-04 5025浏览 0

中国食品安全网讯(梁安 记者李涛)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米袋子”是民众“舌尖上的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首农食品集团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作为与新中国同龄的北京市属大型国有农业食品企业,维护首都粮食安全一直是首农集团坚守的职责和发展的目标。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首农集团旗下的南郊农场、古船食品、古船米业以及应急保障中心等企业,一幅依托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全力保障首都市民“米袋子”安稳的壮丽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种植创新:提高产量与丰富品种并行

临近夏至,北京大兴区新村路旁,联合收割机如钢铁巨兽般在金色麦浪中轰鸣驰骋。麦粒飞溅入仓,粉碎的麦秆均匀还田——这是首农食品集团南郊农场今夏的丰收图景。

长阳农场麦田。

“这是科技带来的丰收!复耕复垦地小麦亩产较往年暴增539斤。”农场种植负责人褚银枝站在田埂上,指着眼前108亩金色沃野介绍。据悉,近年来农场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北京市耕保中心紧密合作,开展复耕复垦地小麦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通过精准的品种筛选,为土地匹配最适宜的小麦品种;采用精播增密、适期晚播技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借助水肥精准供应系统,根据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确提供水分和养分;运用无人机植保技术,高效、精准地进行病虫害防治。

这些综合措施的多管齐下,不仅大幅提高了小麦单产水平,还对土壤结构起到了显著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后续的持续高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长阳农场麦收及测产图片。

南郊农场所属的长阳农场同样传来令人振奋的丰收喜讯。该农场300亩复耕复垦田交出亩产1018斤的答卷,远超北京市755斤的平均水平。农场副经理卞政武揭开了高产背后的“绿色密码”:“我们创新应用固碳保氮膜堆肥发酵技术,将农林废弃物和牛粪转化为优质肥料,让低产田变身丰产田的同时实现生态循环。”由此不仅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天然、优质的肥料,助力农作物茁壮成长,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了解,北京市现有复耕复垦土地近25万亩,占北京市耕地保有量166万亩的近15%。若这些复耕复垦地都能推广应用类似的综合实验技术,按照目前每亩增产10公斤的保守估计,北京市每年将增产小麦2500吨,这对保障首都粮食安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长阳农场麦收及测产。

不只是在北京范围,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飞地”也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产量。首农旗下黑龙江省双河农场,地处黑土带核心区的松嫩平原。首农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土地发挥最大效能,自2012年接管双河农场以来,首农投入近10亿元,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面貌。如今,双河农场近2.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粮食单产平均提高15%,高科技、高标准耕出“智慧田”“高产田”,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绿色大粮仓”。

除了在提高产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首农集团还高度重视粮食作物品种的丰富和优化。在南郊农场的试验田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小麦新品系正在接受培育和筛选。其中,优质强筋小麦京优368新品系表现尤为突出。通过一系列科学的种植试验和数据监测,该品系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未来,一旦该品系大面积推广种植,将进一步丰富市场上小麦的品种,满足不同消费者和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小麦的多样化需求。

存储创新:增强储备规模与提升调配效率同步

粮食安全,储备为先。提高粮食储备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北京南六环外,占地300余亩的首农食品应急保障中心园区内,数栋巨型建筑巍然矗立——这里正实践着“粮食上楼”的行业创举。

“成品粮仓层高5.8米,而楼房仓总高34米、共3层,实现了万吨级储粮’立体化’。”应急保障中心负责人齐金红指向园区核心建筑。这种集约化楼房仓国内仅有三例,使园区原粮承储能力达20万吨、成品粮5万吨、原油5.8万吨, 成为北京粮油储备调配的“超级枢纽”。

存储创新:首农食品应急保障中心楼房仓内景。

据悉,园区内原有的仓库,多是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层房式仓或是储量更小的砖园仓,已不能满足超大城市粮食安全供应和应急保障要求。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首农集团创造性地在粮食存储领域开启了楼房仓建设。相比传统的单层房式仓或砖园仓,楼房仓具有显著的集约化优势。

根据工艺作业和仓储要求,园区将不同类别的仓库以串列式与围合式巧妙布置,与园区内的环形道路、庭院景观有机融合,构建出布局合理、仓储安全、调动灵活的现代化粮仓园区。同时,将货架一体式的智能化成品库和楼式机械化成品库有机结合,采用先进的仓储结构和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显著增加了粮食储备规模——简单说,就是“省地儿”。

为保障粮油食品储备加工的高效有序运行,园区内还配套建设了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综合服务区。这里承载着行政办公、食品研发检验、信息数据、指挥调度、配套服务等五大功能,打造了全流程精细检测分析食品、关键数据分析支撑、全域监控应急反应等一站式服务体系。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关键信息实时上传、精准定位、全程追溯、预警应对,全方位保障储粮数量与质量安全,真正实现了绿色储备、品质保粮、数字管粮。

天维康公司食用油储存罐区。

生产能力和产品储备,最终价值体现在高效、稳定的市场供应上。为确保产品从生产线到流通环节的无缝衔接,在粮食调配方面,首农集团同样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高效运作。通过建立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对粮食的运输、配送进行全程监控和优化调度。该系统能够实时获取运输车辆的位置、行驶状态等信息,根据交通状况和配送需求,智能规划最优运输路线,确保粮食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目的地。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市场需求进行精准预测,提前做好粮食调配计划,有效避免了粮食积压或缺货现象的发生,提高了粮食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目前,园区依托与京港澳、京开、京津塘等多条高速公路相连,及距大兴机场仅20公里的优越区位优势,构建起“储备—加工—物流”一体化应急保障网络,实现了对首都及京津冀区域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知与精准响应。当粮食储备规模与调配效率同步提升,首农为首都这座超大城市成功筑起了“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粮安防线。

据悉,应急保障中心园区还即将投产主食厨房,成为“产、加、销”一体化的核心引擎。现代化的主食厨房采用灵活高效模式,可根据市场需求敏捷调整生产,确保将新鲜、安全、多样化的食品高效送达市民餐桌。

产品创新:多元化供给与高营养价值兼具

储备是基础,研发是灵魂,而高效、清洁、智能的生产加工则是价值实现的关键一跃。坐落于首农食品应急保障中心内的京粮集团所属古船食品公司,就肩负着将 “粮” 转化为 “食” 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

走进古船食品公司的智能化面粉生产车间,国际先进的瑞士布勒制粉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日加工1200吨小麦的智能化系统,通过103个动态出粉点满足专用粉定制化需求;其小麦原粮智能检测平台可自动识别来料种类并切换检测模块,完成霉变粒、蛋白含量等13项指标分析,精度达±0.03g。

古船食品公司面粉车间工作人员巡视生产情况。

位于面粉车间西侧的智能化立体库则通过AI调度系统精准管理15000个托盘位,使得生产空间利用率提升35%,出入库效率提高40%。智能化生产线不仅追求规模效益,更通过精密控制实现从麦粒到各种高品质面粉的稳定、高效转化,为后续主食产品提供源头上的品质保证。现场可以看到,机器人手臂灵活抓取,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自动匹配不同规格包装袋,称重、装袋、封口、贴标一气呵成。“减少人工干预不仅提升效率,更保障了产品精度与安全。”现场工程师介绍。

从 “吃得饱” 到 “吃得好”,人们对粮食产品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京粮集团谷物营养研发中心应运而生,成为驱动主食革命的创新策源地。京粮集团品牌市场部部长张颖介绍说:“公司科研团队承担完成国家级、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十余项,深度参与1项国家标准、4 项行业标准等关键标准的制定,奠定了粮油食品安全的技术基石。在面粉研发领域,形成了涵盖通用粉、专用粉、营养强化面粉及预拌粉四大类 80 余款产品的丰富矩阵,精准满足从家庭厨房到高端食品工业的多元需求。”

例如,针对家庭厨房用户,古船食品推出了一系列适合日常烹饪的通用粉产品。同时,为满足烘焙爱好者的需求,研发了专用的面包粉、蛋糕粉等。这些产品具有良好的烘焙性能,能够帮助消费者轻松制作出美味的烘焙食品。对于高端食品工业客户,古船食品提供了定制化的预拌粉产品,根据客户的特殊配方和工艺要求,将多种原料预先混合均匀,为客户节省了生产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古船食品公司研发工作人员做面包烘焙实验。

在大米和杂粮加工领域,京粮集团同样积极创新。旗下的古船米业公司坚持根据产地环境、土壤条件和气候因素,从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区、3个特需渠道和1个乡村振兴产品,持续打造原粮可控、工艺管控、质量严控、锁鲜掌控的全链条控制体系,渠道网络深度融合京津冀商超终端与电商平台,年触达消费者超3000万人次,北京市场铺市率超90%。

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京粮集团还依托内蒙古赤峰市优质杂粮基地,整合山西、内蒙古、河北、贵州及东北地区等主产区的高品质原料,精心打造了50余款 “古船” 精品杂粮及杂粮粉产品。所有产品均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从源头到成品进行全程品质把控,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的每一款杂粮产品都安全、健康、营养丰富。
凭借卓越的品质,古船杂粮粉等多款产品成为中国驻海外使领馆外交人员的健康膳食选择。创新推出的“古船豆浆果”,由黄豆、青乌豆、大青豆和花生米科学配比而成,相比传统纯黄豆豆浆,口感更加香醇浓郁,营养更均衡,深受家庭消费者喜爱,成为老少皆宜的餐桌佳品。

品牌创新:老字号“焕新生”与品质消费双赢

粮食品牌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重要途径。

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古船”品牌知名度,打造“古船”品牌新形象,近年来京粮集团全面推动古船系列产品升级,积极筹划古船品牌部分米、面、杂粮产品从质量到包装的全面升级,打造差异化特色的产品品牌矩阵,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美誉度。

古船食品公司研发工作人员介绍新产品。

以古船米业为例,该公司年大米加工能力11.25万吨,粮食仓储能力75万吨,粮油综合购销能力200万吨,是集粮食收储、贸易、加工、销售、品牌运营及科技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粮食企业,在首都粮食供应保障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首都经济圈大米供应保障的主载体、主力军和主渠道。
公司秉持首农食品集团“代表首都形象,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集团”目标,牢记“为民承重,兴粮富国”使命,坚守“首都的米袋子,安全放心;百姓的放心粮,营养健康”愿景,树立“粮比天大,信比物重”和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观,全力打造首都稻米第一品牌。

在大米加工研发领域,古船米业是北京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检测手段最完备的国有大米生产企业。公司团队聚焦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通过不断加大产品创新、工艺升级和品牌塑造,不仅有金字招牌的五常稻花香,异军突起的盘锦蟹田米,还有“古船”响水石板米、“古船”五常鲜稻米、“古船”盘锦蟹田米、玉泉山京西稻、“古船”胚芽米、“古船”优糖米、“古船”糙米和“古船”红山稻等10余种中高端新品牌产品,在更好满足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的新需求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古船”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在品牌矩阵方面,旗下“古船”是中国著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北京市名牌,“玉泉山”“吉凇”等品牌也各有特色,凭借优质产品和口碑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多年来,古船米业圆满完成众多重大活动大米供应任务,如2008年北京奥运核心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奥运供应保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古船米业公司小包装大米生产线。

作为首农食品集团宏伟产业版图中的另一重要成员,古船食品凭借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品牌文化,在市场上也可以说早就“出圈”。回溯历史的长河,“古船”品牌的源头可追溯至1902年(清光绪年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面粉工业走向集中管理,到改革开放后改变传统单一的面粉生产模式,浓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古船”品牌的诞生,赋予了古船食品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工艺,让古船食品在市场的浪潮中,拥有了独特的市场辨识度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2014年,古船食品凭借浓厚的历史积淀和卓越的市场表现,被认定为第一批北京老字号企业。

“北京老字号”这一殊荣,无疑是对“古船”历史成就的高度认可。然而,面对现代商业的激烈竞争,唯有主动求新求变,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屹立不倒。为此,古船食品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优化改进工艺流程,持续调整产品结构,陆续开发多款益于人体健康的全谷物类等新品。同时,古船食品积极调整经营思路,确立了“以加工主业为核心,面粉生产与粮食贸易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为国内粮油加工、饲料等行业提供综合服务,不断拓展业务合作。

经过二十余载古船人的不懈努力,古船食品先后荣获了“北京市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殊荣,被认定为“中国小麦粉加工企业50强”“北京知名品牌”“人民最依赖的品牌”“最具竞争力品牌”等称号,部分产品入选“北京好粮油”,持续擦亮“老字号”金字招牌,并成为肯德基、北京三禾稻香村、全聚德、康师傅、三全、庆丰包子等客户的重要合作伙伴。

截至2023年,“古船”品牌价值达310.62亿元,连续多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真正实现了老字号“穿新衣”“焕新生”,以全新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在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守护和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感、对品质消费的新需求。

在农田,科技赋能让数百亩复垦地重获新生;在粮仓,“立体储备+数字大脑”筑起应急保障防线;在车间,智能生产线与营养研发持续丰富百姓餐桌;在市场,持续创新引领下的品牌塑造,让老字号以全新的形象捍卫着消费者的食安信仰……首农用科技编织的这张“从田间到舌尖”的粮食安全网络,超越了简单的温饱保障,指向更安全、更营养、更便捷、更多元化的现代主食消费图景,让首都市民的“米袋子”更丰实,让“舌尖上的幸福”更可感,更可持续。